萬年歷
您所在的位置:
首頁
文章列表頁
阿昌族的資料_阿昌族簡介

阿昌族的資料_阿昌族簡介

2021-12-01 12:30:01 作者:萬年歷      

阿昌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少數(shù)民族之一,阿昌族主要是分布在云南和貴州地區(qū)。其他地區(qū)也會有一些的聚居,但是相對這兩個省,其他都是散居。那么阿昌族你還了解多少呢?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
使用阿昌語,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。無文字,習用漢文和傣文。

民族概況

中國56個少數(shù)民族之一。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阿昌族人口數(shù)為39555人,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和梁河縣,潞西、盈江、騰沖、云龍等縣也有少量分布。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,但沒有文字。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,分為梁河、隴川、潞西3個方言。由于長期和漢族、傣族雜居,大多數(shù)阿昌族人兼通漢語和傣語,習用漢文和傣文。有豐富的口頭文學。歷史上與景頗族、漢族、傣族、白族等關系密切。

阿昌族婦女

阿昌族是中國云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。古代漢文史籍中的“峨昌”、“娥昌”、“莪昌”或“阿昌”、“萼昌”等,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。新中國成立后,根據本民族的意愿,統(tǒng)稱為阿昌族。他們聚居在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、峽谷平壩。這里土地肥沃,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為阿昌族農業(yè)生產的發(fā)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。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種水稻而聞名。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(yè)。手工業(yè)也很發(fā)達,尤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。

阿昌族的歌謠、故事、傳說等口頭文學十分豐富。民間流傳著不少優(yōu)美的傳說,如長篇敘事史詩《遮帕麻和遮咪麻》;長篇敘事詩《曹扎》、《鐵匠戰(zhàn)龍王》;風俗故事《谷稷》、《親堂姊妹》、《胯骨》;動物故事《麂子和豹子換工》、《老熊撕臉皮》等。這些詩歌、傳說都十分樸實,生動感人。

“對歌”是青年男女在業(yè)余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,大致可分為三種,一種叫“相勒吉”,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,一般是融景生情,即興作詞,山、水、云、樹等都可入歌;一種叫“相作”,是在夜深人靜時,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,低聲對唱的情歌,感情真切,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;還有一種“相勒摩”,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,曲調幽雅親切,歌詞含義深刻,比喻生動。

《阿昌族舞蹈》 陳玉先

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。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,如蕩秋千、賽馬、射擊、舞阿昌刀和武術等。工藝美術有刺繡、髹漆、染織、雕刻、銀器制作等,制作精細。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,在家具、建筑物、佛龕等上面,都可看見雕刻著的各種動、植物。此外,建筑、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。

被阿昌族稱為“我們民族歷史的歌”的神話史詩《遮帕麻和遮米麻》,共有2000多行,內容宏大,情節(jié)奇異而又曲折生動。史詩不僅以阿昌人的歷史經驗、生活體驗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、人類誕生、民族由來、習俗形成與文化緣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,而且對于為什么男人無乳,女人無須?為什么牛犁田?馬馱貨?大地為什么凸凹?日月為什么旋轉等等人類生存狀況問題,也作了充滿智慧與情趣的回答。在阿昌族社會,史詩《遮帕麻和遮米麻》古往今來一直作為一部完整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讀與傳承著。[1]

愛情樂器

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竹琴、洞簫、葫蘆簫、三月簫、銅口弦、三弦、象腳鼓、铓鑼等。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的,它有7個音,音量小,音調低緩圓潤,一般晚上用。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,也有7個音,它的音量大,音色細亮,多在白天使用。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(tǒng)樂器,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。

每年農閑季節(jié)或各種節(jié)日集會期間,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,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、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。每當此時,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,都要把三月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領里,或者別在腰間。無論在村邊、寨旁,還是趕街的路上,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,便吹起動聽的樂曲,傳意請姑娘停一停,然后上前搭話逗趣,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。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,又有意相識,便巧妙應答。小伙子心領神會,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,姑娘則以“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,不能送半路”相答,于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吹起簫,唱起山歌,陪同姑娘回家,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。

每當夕陽西下,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,忙著洗飾一新,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,吹起葫蘆簫,用優(yōu)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。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,心慌意亂,趕緊回房梳妝打扮。然后借故外出,與情人幽會。如果是初次拜訪,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,請小伙子到屋里火塘邊坐下,家人紛紛回避。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,或對唱情歌,或竊竊私語、情話纏綿,待到雄雞報曉,才依依不舍地分手。

古往今來,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,結為秦晉之好。

戶撒刀

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,以“戶撒刀”著稱于世。

戶撒刀,又稱“阿昌刀”,因多產于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、臘撒地區(qū)而得名。這種刀“制煉極精純,柔可繞指,剁鐵如泥”。用木、皮、銀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極為精美。阿昌刀的長短、形狀多種多樣,有生產用刀、生活用刀、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、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(shù)十個品種。還有專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,如藏刀、景頗刀等。由于工藝精湛,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,而且還深受附近漢、傣、景頗、傈僳、藏、白等民族的喜愛。如今,阿昌刀還走出了云南,遠銷到北京、西藏、青海、新疆、黑龍江等地,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。

戶撒刀之所以經久耐用,一是選料講究,二是淬火技術掌握的好,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,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。一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制得剛柔兼?zhèn)?,乃至可以任意彎曲。比如一把長刀,不使用時,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,需要時解下,立即自然伸直,其技藝堪稱一絕。

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。相傳明代屯駐戶臘撒的軍隊中,有一部分是專門制作兵器的,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。后來,這些匠人與當?shù)厝送ɑ?,逐漸融合于阿昌族中。阿昌人繼承和發(fā)展了明軍的冶煉和鍛造技術,生產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,而且工藝越來越精湛。村寨之間分工較細,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品。整個戶撒地區(qū)好比一座手工業(yè)加工廠,各寨就是它的車間,各以一種產品聞名。如來福寨的黑長刀、花鋼刀,芒東寨的腰刀、小尖刀,臘姐寨的鋸齒鐮刀,新寨的背刀,芒所寨的刀鞘等。

小結:阿昌族會說泰文和漢語,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能歌善舞的一個民族。他們有自己民族的樂器,還有專屬自己的民歌。阿昌族的戶撒刀聞名于世界,特別是在中國的境內,很多地方都會有戶撒刀。

相關閱讀

MORE+

最新文章

MORE+

              熱門標簽

              小編推薦